劉陽: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工業互聯網與物聯網研究所副總工程師,博士,主要從事標識解析、區塊鏈、數據互操作等方面研究。現擔任工業互聯網產業聯盟(AII)標識組主席、中國通信標準化協會(CCSA)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工作組組長等。長期支撐工信部、發改委、科技部等政府主管部門,作為核心人員參與制定《深化“互聯網+先進制造業”發展工業互聯網的指導意見》、《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行動計劃》等國家戰略規劃,牽頭工業互聯網與智能制造專項等國家重大科研專項和產業化項目,主持多項國家、行業標準制定,設計并推動建設國家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體系、“星火·鏈網”等新型數字基礎設施。
我國已初步建成一張標識解析節點的網絡
伴隨著 5G、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應用和發展,萬物互聯成為推動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在萬物互聯時代,人、事、物都可以通過互聯網連接起來。對于工業制造來說,龐大、復雜、固定的機器如何實現對話?又怎樣實現互通互聯呢?這就出現了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體系。那么,目前我國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體系發展狀況如何呢?
事實上,我國從2015年初就開始了對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體系的研究。2017年國務院發布工業互聯網指導意見,2018年正式啟動各級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節點的建設和標識產業應用的探索。
對于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體系的發展,劉陽表示:“經過近三年的努力探索,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體系的建設已取得了階段性成效。”
截至2021年10月9日,全國累計接入國家頂級節點的二級節點達156個,這些二級節點分布于25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涵蓋了30個行業,標識注冊總量為489.5億。累計接入的企業節點數量為28838家,國家頂級節點日解析量4313萬次,已經初步建成了一張標識解析節點網絡。
同時,已有多個行業開展了規模性的標識應用實踐。劉陽講道:“目前為止,工業互聯網標識應用已涵蓋航天裝備、船舶制造、建筑材料、電線電纜、裝備制造、儀器儀表、物流集裝箱、能源、食品、家電等30個行業,通過分析行業典型應用案例,總結提出了從設備/產品到流程/過程再到產業/資源的三層標識應用體系,凝練了智能化生產管控、網絡化生產協同、全生命周期管理、數字化產品交付、自動化設備管理等十大典型標識應用模式。”
此外,通過市場主導和政府引導,越來越多的標識解析服務機構和企業正在形成。例如可以提供標簽、卡、芯片等形式的標識載體及其讀寫設備識別采集的工業互聯網標識設備商;例如提供身份認證服務或權限管理、訪問控制等工具的標識相關認證機構等,以標識為核心的生態圈越來越豐富。
標識解析體系建設是一項長期、艱巨的新任務
我國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體系基礎設施,從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國家頂級節點、二級節點、遞歸節點、災備節點到多標識體系間的互聯互通,已經形成初步規模。同時,隨著工業互聯網標識應用實踐探索逐漸深入,標識應用場景和模式不斷豐富,但是,標識解析體系建設是一項長期、復雜、敏感、艱巨的新任務,那么標識解析體系在建設過程中存在哪些問題與挑戰呢?
對此,劉陽認為可以從社群認知、技術供給以及應用探索三個方面來體現:
首先是社群認知的不一致,盡管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體系很重要,也有巨大的潛力,但是應該認識到,標識只是工業互聯網的一個要素,標識解析體系只是工業互聯網的一部分基礎設施,不應該過度夸張。沒有單獨的標識應用,即便是最為熟悉的溯源,實際上在制造業企業中,也一定是和質量控制等場景密切關聯。
其次是技術供給的不完善,過去講工業互聯網標識,大部分企業和從業者比較容易理解的就是標識編碼,非常多的關注都是如何設計編碼結構,產生了大量的討論,當然也很有意義。但實際上,這樣一個基礎設施,是否能夠發揮作用,更關鍵的是標識背后的數據,如何在標識解析的基礎上進一步的去設計數據交互的技術模式、如何啟動應用才更加關鍵。
最后是應用探索的不深入,過去標識技術在消費品追溯的淺層次應用最為普遍,主要是系統實施簡單、可復制性強。真正發揮標識解析技術對跨系統、跨企業、跨地域數據交互方面的優勢,關鍵是在協同制造、供應鏈管理等環節的深層次應用。這既要與特定行業的知識機理和業務流程深度結合,又要對現有的工業系統和數據格式進行改造,目前還缺少從應用實踐中總結出來的實施方法論,企業管理者也非常缺少對標識深層次應用的系統性指導和完整性解決方案。
標識解析體系不是只建節點
目前,我國標識應用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服務的企業數量也達到了2萬多家,但是距離普遍服務的規模,差距仍然非常大。還有很多大型企業沒有建設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系統,非常多的中小企業都希望更加深入地了解如何加入這個體系、如何去使用標識服務探索適合于自己的應用。那么,《應用指南》的發布會對行業產生哪些促進作用呢?
對此,劉陽表示,希望通過《應用指南》的發布,可以凝聚共識,讓更多感興趣的從業者去理解標識解析的價值。希望通過《應用指南》指導落地,讓同行業的從業者,找到可以適合于自己去探索的標識應用模式,找到其中的價值點和需要努力補充的工作。希望讓大家認識到不僅僅是建設節點這一項工作,還需要進一步完善技術供給能力、深入探索應用、做規模性的應用推廣等。
據悉,首批《應用指南》選取了電力、汽車、材料、石化、船舶、白酒和光纖七個行業二級節點,提出標識解析實施路徑,總結標識解析應用模式。
而實際上,已經接近30個行業開展了標識解析的應用實踐。劉陽總結到,在離散型制造行業,例如汽車、船舶等制造行業,標識解析的應用探索啟動要快一些;在流程行業,例如石化等,要相對困難一些。因此,首批《應用指南》選取了以上比較成熟的7個行業。
“下一步,我們計劃在儀表、服裝、藥品、家電、建材、環保、物流等更多的行業開展工作。”劉陽如是說。
數字化背景下,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體系建設有重要意義
隨著數字技術快速發展,及其與產業的深入融合,數字化轉型已成為一個必選項。“在這樣一個大變革的背景下,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體系的建設,有著重要的意義。”劉陽感嘆道。這一點,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得到印證。
第一,這是一個新型的基礎設施。工業互聯網標識的對象是機器、產品,但實際上本質是對這些物理對象背后的數字對象進行唯一的識別,并提供這些數字對象的網絡尋址,最終支持不同利益相關方之間去開展數據交互。這項工作如果能夠成功,必然會成為數字經濟中最為關鍵的基礎設施之一。
第二,這是一個融合的典型示范。過去,互聯網時代的域名系統,基本上都是做網絡的機構和企業去研究、建設、運行;但是今天的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系統,其核心難點不僅僅是如何構建一個大規模的分布式網絡系統,更復雜的實際上是標識背后的工業機理、數據模型、數據互操作,所以大部分標識解析二級節點都是由工業企業和信息化服務機構合作建立,這也是對工業互聯網概念很好地一個詮釋。
第三,這是一個行業的轉型起點。經過幾年的發展,從某種程度上看,中國的工業互聯網發展已經不完全等同于其他國家對工業互聯網的理解。工業互聯網和智能制造的結合,既是特色,也是難點所在。盡管制造業非常的復雜,但是標識解析的工作必須和垂直行業充分結合,才能真正發揮價值。
在數字化轉型的背景下,工業互聯網正在穩步向前發展,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體系作為支撐工業互聯網互聯互通的神經樞紐,其建設就顯得尤為重要,然而,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體系的建設注定漫漫征途,機遇與挑戰并存。未來發展情況如何值得我們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