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AI測溫、智能識別,到診斷輔助、病毒分析……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擊戰中,人工智能技術在多個領域發揮了不可小覷的作用。AI產品及解決方案在特殊時期,落地之快、應用之廣,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發展態勢。
作為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突出代表,人工智能以科技性、創新性、賦能性特質,不僅是支撐疫情防控的重要手段,更是后疫情時代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動能。
發揮賦能效用協力抗疫 新冠肺炎疫情不但打亂了人們的工作和生活秩序,也給社會治理帶來了巨大壓力。業界利用人工智能技術補齊短板,在疫情監測、人員管理等領域發力,快速推動生產與應用落地。 2月4日,工業和信息化部向業界發出“充分發揮人工智能賦能效用協力抗擊疫情”的倡議,并從加大科研攻關力度、充分挖掘應用場景攻關產品生產、著力保障疫情期間工作生活有序開展、優化AI算法和算力等方面提出了具體建議。 人工智能產業界的發力重點,與政府的倡議不謀而合。 以AI智能疫情防控為例,中科聞歌疫情大數據一站式解決方案、中科慧眼的社群人員防疫體溫檢測AEB系統、阿里安全的“AI防疫師”等產品,快速上線并發揮作用。這些系統能夠提供綜合性解決方案,具有實時獲取權威疫情數據和動態信息、支持本地疫情數據接入融合、預警和追蹤高危人群等功能。 在此過程中,更出現了AI+紅外測溫等“明星應用”。AI測溫技術具備“非接觸”“直觀”“24小時不間斷”“處理量大”等優勢,通過畫面呈現出的不同顏色,直接判斷“發熱點”,迅速給出預警。該產品滿足了疫情期間“快速、有效、安全”進行測溫的需求,直接顛覆了傳統的測溫手段,迅速被采用推廣。目前,曠視、澎思、深瞐、商湯等企業在AI測溫市場領先發展。 人工智能在醫療領域的應用成效更加驚人。據上海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披露的數據,AI系統與該院70多例新冠肺炎病例評估結果準確性在87%,而新系統病變區域自動檢測與傳統手工勾畫ROI的方法相比,將時間由5~6個小時壓縮到了2~3秒。人工智能輔助醫學診斷,極大提升了精準定量分析的效率。 AI機器人在疫情防控及復工復產中,使用廣度與深度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智能機器人能夠承擔消毒、測溫、運輸、問詢等工作,可以在醫院、工廠等多種場景下使用,避免人員聚集、交叉感染、保障人員安全。清掃消毒機器人、智能巡邏機器人、物流機器人、無人機等紛紛上崗。 搶抓發展機遇窗口期 在這個特殊時期,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呈現出落地快、范圍廣、效果顯著等特點。究其原因,特殊形勢催生了特殊需求,創造出更多應用場景。人工智能以顛覆性方式,直擊需求痛點,實現效率倍速提升,得以在短時間內取得快速發展。 這是不可多得的機遇窗口期。 作為引領未來的戰略性技術,人工智能是新一輪產業變革的核心驅動力之一。很多國家已經將人工智能發展上升到戰略高度。在國內人工智能已經被寫入黨的十九大報告,國務院出臺了《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近期人工智能更是成為“新基建”的代表。 可以預見的是,人工智能產業在疫情后會進入高速發展階段,大量的人工智能企業涌現,形成以人工智能為核心的智能化應用,開始深度產業化部署。 大力發展人工智能已經成為共識。2020年1月,工信部發布“新一代人工智能產業創新重點任務入圍揭榜單位名單”,甄選一批擁有人工智能核心關鍵技術、發展潛力大的企業、科研機構等,聚焦17個重點領域。 人工智能企業應當搶抓機遇,將服務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作為產業創新、揭榜攻關的磨刀石和試金石。 從產業鏈層面來看,人工智能產業主要有三個核心:基礎層、技術層及應用層。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副院長余曉暉在接受《人民郵電》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提供計算基礎設施的企業要根據產品和應用需求,加緊研發支撐端側AI計算需求的芯片,加快數據流通和共享,為上層算法平臺和行業應用提供堅實基礎;對技術層企業來說,要以業務為導向進行算法研發,利用技術優勢建設開放技術平臺,構建良好生態;應用層企業要利用好現有底層基礎設施和開放平臺優勢,結合我國數據和應用場景的優勢,提供更多更好的應用產品和服務,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 在人工智能產業化起步階段,應當注重產學研用協同,營造人工智能創新發展、齊頭并進的良好氛圍。同時,聚焦培育智能產品、突破核心基礎、深化發展智能制造、構建支撐體系等重點方向,打造一批創新強、落地效果好的AI標志性技術、服務和產品,為產業界創新發展樹立標桿和指明方向,培育我國人工智能產業創新發展的主力軍。 站在“新基建”的風口上,人工智能產業以何種姿態“起飛”,讓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