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我國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體系建成,工業互聯網應用實現41個工業大類全覆蓋,“5G+工業互聯網”、5G工廠等中國品牌不斷擦亮,工業互聯網“百城千園行”活動供需對接的企業數超過10000家,累計合同金額近660億元,國家產融合作平臺共接入工業互聯網企業超過360家,累計支持企業融資金額超過190億……
2023年是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是落實全國新型工業化推進大會部署的起步之年。今年以來,各級政府部門、產業組織、市場主體等持續深入實施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戰略,通過開展多方“團體賽”、下好全國“一盤棋”,推動產業發展邁入規模化推廣、高質量發展新階段,新模式新業態不斷涌現,推動制造業“智改數轉網聯”,加速形成新質生產力。工業互聯網正成為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的關鍵底座和新型工業化戰略性基礎設施,對經濟社會各領域的賦能、賦值、賦智作用不斷彰顯。
千帆競發 奮楫爭先
基礎設施建設量質提升
2023年,《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21-2023年)》圓滿收官。三年來,在有關政策的有力引導和一批重點工程、項目的牽引下,我國工業互聯網網絡、標識、平臺、數據、安全五大體系建設一體化推進,實現了量的合理增長和質的有效提升,為穩定工業經濟運行增添了“動力源泉”。
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11月底,低時延、高可靠、廣覆蓋的工業互聯網高質量外網覆蓋全國300多個城市;標識解析二級節點建設數量超過320個,累計標識注冊量突破4200億;50個跨行業跨領域工業互聯網平臺平均連接工業設備218萬臺、服務企業超過23.4萬家;國家工業互聯網安全監測平臺覆蓋31省、11.2萬家聯網工業企業、近900萬臺聯網設備和150個相關平臺;國家工業互聯網大數據中心建設有序推進。
值得關注的是,近年來,工業互聯網深度融入地方經濟發展大局的態勢愈發清晰,各地積極利用工業互聯網打造本地經濟發展新動能,形成了“百舸爭流、千帆競發”的良好局面。比如,山東著力建設山東半島工業互聯網示范區,深入實施“工賦山東”專項行動;安徽成立百億規模的工業互聯網產業投資基金,推動本省產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成渝地區積極推進工業互聯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建設,吸引帶動了一大批企業、資金等在兩地落戶聚集……據統計,2021年至2023年間,超過七成的省級地方政府在歷年工作報告中,對“5G+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平臺建設等功能體系的建設和發展作出部署,工業互聯網成為各地拉動投資、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的重要抓手。
不僅如此,網絡、標識、平臺等基礎設施的推進主體和覆蓋范圍正在進一步向縣域、園區、集群等多元經濟單元下沉,深度賦能園區升級和產業集群發展。工業互聯網“百城千園行”活動在全國30個省區市累計舉辦活動近2000場,對接企業超萬家,為鞏固工業經濟回穩向好的整體態勢貢獻了重要力量。
補短鍛長 精準攻關
技術創新能力穩步增強
“創新”是工業互聯網蓬勃發展的不竭動力。我國工業互聯網在規模化推廣的同時,產業自身的創新能力也不斷增強,補短板、鍛長板、樹新板等工作并行推進,高水平自立自強的發展能力加快形成。
據統計,2020年至2022年,我國工業互聯網相關專利數量快速增長,連續兩年增速保持在129%以上;一批國家標準、地方標準、團體標準密集制定出臺;由我國牽頭提出,德國、法國、韓國等專家共同參與的全球首個工業互聯網系統功能架構國際標準制定形成。
隨著科技創新能力的不斷提升,2023年我國工業互聯網部分重點產品、設備創新發展實現突破,工業級5G模組價格降至200元左右,礦用、電力等行業5G原生終端相繼問世,工業5G基站、工業IPv6交換機、工業PON、邊緣網關等設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產業化推廣的供給水平得到有效提升。
特別是5G等數字技術和工業網絡3.0、工業算力、開放自動化、工業智能等融合發展,共同構建了新型工控體系,為把握全球變革機遇開辟了“新賽道”。2023年工業互聯網大會上發布的“5G超可靠低延時汽車柔性產線”,首次驗證了5G網絡多用戶下,端到端時延4毫秒、可靠性99.999%的性能指標,將5G技術應用于機器人抓手切換、隨行夾具控制等多個工業控制環節,使汽車生產節拍縮短1秒,預計年產能可提升近萬輛,為行業轉型發展打造了“創新樣板”。
長城精工“5G超可靠低時延汽車柔性產線”實現了汽車制造核心生產環節的5G應用
由點及面 走深向實
融合應用加速賦能千行百業
致景科技打造的紡織工業互聯網數智化系統,接入全國9000多家紡織企業、超過70萬臺織機,覆蓋90%主力織造機器;浙江上虞依托工業互聯網構建“電機產業大腦”,已覆蓋國內29個省份、20多個細分行業,服務3900多個產業生態圈企業;深圳寶安區工業互聯網示范基地推動工業互聯網在智能終端、節能環保、超高清顯示、網絡與信息通信4大產業集群落地,連續兩年獲評五星級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
2023年3月,寶安區工業互聯網創新中心正式啟用,助力區域產業高質量發展
近年來,我國工業互聯網融合應用由點及面、走深向實,為推動實體經濟數字化轉型走出了一條行之有效的路徑,提供了一批優秀典型案例。
據統計,截至2023年11月底,我國工業互聯網融合應用已經覆蓋了49個國民經濟大類,實現了對41個工業大類的全覆蓋,培育了平臺化設計、智能化制造、個性化定制、網絡化協同、服務化延伸、數字化管理等六大典型應用模式,推動重點企業、重點行業、產業園區和產業集群降本、提質、增效、綠色、安全發展成效顯著。
工業互聯網進入規模化推廣發展階段,在千行百業的融合應用不斷催生更多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加速形成新質生產力。2023年,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2023年5G工廠名錄》,收錄300個已建成的工廠。同時,我國5G工廠“種子”項目已達2000余個,“5G+工業互聯網”在10大行業形成了20大典型場景,成為產業數字化轉型的“中國名片”。此外,自主可控的標識解析體系在數實融合、綠色發展等領域創新應用,幫助工業企業優化產品質量、提升管理效率、促進模式創新,為企業綠色生產提供精準參考。
可以預見,隨著融合應用的持續深入,工業互聯網的模式、業態、場景將進一步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
凝心聚力 合作共贏
產業發展迸發生態活力
2500余家成員單位、151本白皮書、88項聯盟標準、17個應用指南……2023年,工業互聯網產業聯盟(以下簡稱“聯盟”)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績單”,在凝聚行業共識、推動產業發展、開展技術攻關、促進標準研制、營造良好氛圍等方面成績斐然。如今,聯盟搭建的測試床、應用案例等被眾多企業看作是產業發展的“風向標”。據聯盟負責人介紹,聯盟已經成為本領域全球規模最大的產業生態載體,并和美國、德國、日本等多個國家的產業和標準化組織開展了務實合作,助力我國工業互聯網企業融入全球產業生態。
隨著產業發展良性生態的加速形成,工業互聯網作為科技硬賽道,受到金融機構、產業資本的關注,并在復雜多變的發展環境中展現出了強大的韌性。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23年11月底,我國工業互聯網領域的A股上市企業數量已超過300家,邊緣計算、工業智能、工業大數據等領域創業企業超過3000家。國家產融合作平臺共接入工業互聯網企業超過360家,累計支持企業融資金額超過190億,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工業互聯網企業,尤其是廣大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科技-產業-金融”一體化良性循環加速形成。
與此同時,工業互聯網的人才培育體系也加快完善,各地陸續出臺工業互聯網人才培養計劃。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已經有40余家高校開設工業互聯網專業,累計培訓人數超過300萬人次,工業和信息化部攜手各類院校在全國各地落地工業互聯網人才基地超過100個。
風好正是揚帆時,策馬揚鞭再奮蹄。在新時代新征程上,我們要再接再厲、著眼長遠,統籌好建設和應用、發展和安全、補短和鍛長,不斷提升產業發展的質量效益,完善功能體系、加快規模推廣、提升創新水平、壯大產業生態,在更廣范圍、更深程度、更高水平上釋放工業互聯網的乘數效應,為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提供堅實支撐,作出更大貢獻。
文章來源:人民郵電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