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化改造只需下載“APP”
企業負責人張恒瑞告訴記者,他們當時對設備的預熱值、電流量、壓力、張力等參數反復進行調試,也反復地叮囑工人,一定要嚴格按照生產工藝作業,但是始終無法突破85%這個數值。
轉機發生在去年夏天。得知縣里和工業互聯網平臺合作,張恒瑞抱著試一試的想法最先接了進來。通過數據監測,后臺發現了他此前從未注意到的罪魁禍首——室溫。
張恒瑞說,當時通過后臺的數據統計發現,車間室溫超過26℃的時候,合格率波動很大。控制好溫度后,合格率才能穩定下來。
突破了合格率的瓶頸,這個員工數量不過十幾人的小企業,不僅增加了不少客戶,還成了5家知名頭部企業的指定供應商。
在郯城縣,受益于工業互聯網的企業不是個例。在工業互聯網綜合服務平臺上,現在已經有303家企業注冊,接入數據的企業有183家。其中,大多數都是中小企業。
官祥臻是這個平臺的負責人,她告訴記者,一般單個企業想做數字化改造至少需要近百萬元,為了讓中小企業也能夠“改得起”,他們設計了一個“應用商店”,讓數字化改造也像在手機上下載軟件一樣簡單、方便。隨著數字化解決方案被拆分成一個個細分環節和小的場景,基于一個小場景解決它某一個小痛點,可能只需要花幾萬,或者是幾千塊錢不等,這樣就降低了中小企業的數字化轉型的門檻。
面粉“牽手”家具企業“聯”起來
在山東的一個家具企業,記者發現,一塊普通的膠合板,居然有2.5%的材料來源于當地的一個面粉企業。兩個看似毫不相干的企業的合作,就來源于工業互聯網。
面粉企業負責人徐自磊給記者解釋道,這2.5%的材料是他們在生產面粉時產生的“次二粉”,它是靠近小麥表皮位置的副產品。以往主要銷往飼料廠,要是飼料企業沒有這么大的需求,會造成產品的積壓。
然而,這個經常賣不掉的產品,竟然是板材黏合劑的必要輔料,這也為徐自磊的“次二粉”打開了銷路。他給記者展示了一張由工業互聯網平臺打造的電子產業鏈地圖,點擊任何一個產業鏈,都可以看到上下游的企業,不同產業鏈的企業間還可以發布需求信息,進一步打通不同的產業鏈。
工業互聯網讓產業鏈更長、更快、更廣
工業互聯網+園區:協同發展 提升產業競爭力
按照工業互聯網規劃出的產業鏈地圖,郯城縣同步開始了園區建設。在這個化工園區,全縣30多個化工企業都入駐了這里。園區的智慧大屏上,每個企業的生產、物流、能耗、安全預警等數據一目了然。
技術人員楊乾鵬介紹說,這個工業互聯網,可以對產業鏈上企業的資源進行梳理,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還可以實現相關點位數據信息的實時上傳,園區的安全風險防控能力和應急指揮效率都提升了超過50%。
化工是郯城縣的主導產業。在郯城縣工信局,記者看到了2018年和2023年的化工產業地圖。圖上可以清晰看到,化工企業從分散發展變為集群化發展。
郯城縣工業和信息化局副局長徐雷告訴記者,過去兩家供應鏈的企業,之間的距離達到了40多公里,導致資源配置浪費。現在通過打造園區,引入產業鏈企業入園,優化產業布局、聚鏈成群,如今,化工產業已經達到了百億級的規模。
同樣,在電子產業園、醫藥產業園里,一個個曾經分散發展的企業也都找到了屬于自己的產業鏈,“工業互聯網+園區”的發展模式逐步成形。
數據洞察:我國工業互聯網進入規模化發展新階段
近一億臺設備,都連接了什么?雖然名稱是“工業互聯網”,但它不僅僅面向工業,而是為各行業的數字化轉型提供基礎支撐。
在港口,每天近八十萬個集裝箱自動裝卸,一百多臺無人車精準導航,運轉效率不斷刷新世界紀錄。
在農場,農作物生長、農機設備及環境等數據可以實時采集、遠程監測,智慧農業水平不斷提升。
最新數據顯示,當前我國工業互聯網已融入49個國民經濟大類,覆蓋了全部工業大類。2023年,我國工業互聯網帶動一、二、三產業的增加值規模分別達到0.06萬億元、2.29萬億元、2.34萬億元。工業互聯網自身核心產業規模達到1.35萬億元。
我國工業互聯網已進入規模化應用和高質量發展新階段。相關的調研數據顯示,當前基于工業互聯網,85%的生產制造產線生產效率明顯提升,產線生產時間縮短20%。
工業互聯網持續賦能三大產業融合發展。據測算,全國工業互聯網產業增加值貢獻超過千億元的省區市達17個,頭部城市工業互聯網發展規模優勢明顯。隨著工業互聯網在各行業的普及應用,將釋放出更大的經濟價值。
來源:央視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