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制造業具有門類齊全、場景豐富、數據潛能巨大等優勢,加快人工智能技術的創新應用探索,有助于為產業注入新的創新動能,同時制造業也為人工智能技術提供了豐富的試驗田和數據集,將推動人工智能發展邁上新的臺階。”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長余曉暉在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建議從四方面發力,推動人工智能與制造業深度融合應用、“雙向奔赴”。當前,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數字技術正加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通過智能化生產設備投入以及工藝流程數字化改造,推進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余曉暉舉例稱,我國紡織業通過數字化智能化升級實現向高效率、高質量的轉型,勞動效率在17年間提升超4倍。此外,涌現出一批“數字原生”的企業,通過將數字技術深度融入生產經營全環節,實現新產品上市周期大幅縮短。不過余曉暉也表示,盡管當前工業人工智能已經形成大量豐富的應用模式,但人工智能作為創新最為活躍的領域,對制造業的融合賦能潛力還遠未得到充分釋放。對此,余曉暉建議從四個方面進一步發力。首先,加快工業人工智能應用模式創新探索。面向重點行業和典型場景加快人工智能應用探索,與工業互聯網深度融合,進一步強化研發設計和營銷服務“兩端”環節應用,同時面向生產制造等“核心”環節推進深度應用。其次,推動人工智能與工業技術融合創新。“推動人工智能技術與工業知識、模型深度結合,在保證工業制造對穩定、可靠、質量等要求的同時,賦予其智能化能力,是工業人工智能技術創新的關鍵,也是全球性難題。”余曉暉說,應加大研發投入,突破人工智能與工業技術融合的基礎性原理與關鍵工程化問題。再次,布局智能疊加的智能制造終端產品、裝備、系統。“人工智能正深刻改變制造裝備、機器人、工業自動化、工業軟件等領域的產品形態與產業圖景,電腦、手機、家電、無人系統、物聯網等各類終端產品加快向人工智能升級。”余曉暉說,要充分發揮我國人工智能創新優勢,特別是推動各行業領軍企業與人工智能企業優勢互補和創新合作,帶動各個領域的產品智能化升級與產業突破,打造我國制造業智能化新優勢。最后,加強重點領域行業數據資源構建。他認為,目前我國基礎大模型已進入全球領先行列,但在工業等領域的應用積累還較為薄弱。要圍繞重點制造業高價值場景,加快積累形成高質量行業數據集,構建行業數據資源體系,同時積極探索基于可信數據空間的行業數據流通體系,將數據資源潛能有效轉化為國家數據優勢,在推進制造業智能化升級的同時,反哺大模型性能升級,推進人工智能的進一步突破。(記者 郭倩)
來源:經濟參考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