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質生產力是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生產力發展路徑,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數字技術是研發投入最集中、創新最活躍、應用最廣泛、輻射帶動作用最大的領域,為新質生產力培育發展注入源源不竭的動力。
“數字技術創新為新質生產力提供內生動力。”2025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長余曉暉在接受中國工業報記者采訪時介紹,近年來,以5G、人工智能、大數據等為代表的數字技術發展迅猛,在各行各業加速滲透。
從投入端看,實體經濟中數字技術投入占比穩步增長。2023年,我國國民經濟各行業對數字技術的中間使用比重為7.05%,同比提升0.27個百分點,與2013年相比提升了1.04個百分點。從產出端看,數字技術成為促進實體經濟增長的重要動能。2023年,數字技術投入每增長1個百分點,帶動我國經濟增長12.9%,同比提升2.6個百分點。
余曉暉認為,當前,數據要素作為關鍵生產要素,其賦能新質生產力、促進經濟增長的作用正加速顯現,數據驅動的產品研發設計、工藝改進、供應鏈產業鏈韌性、商業模式創新、價值鏈重構成效突出,并與人工智能大模型的突破相結合,正推動從科學發現到生產力進步的重大變革。
在余曉暉看來,產業轉型升級為培育壯大新質生產力夯實重要載體。數字技術通過賦能勞動者和勞動資料,推動傳統、新興和未來產業深度轉型升級,打造新的經濟增長點。
同時,創新范式變革為新質生產力打造核心要素。一是線性創新轉向網絡化創新。數字技術推動創新合作的邊際成本不斷下降,打破了產業邊界和時空限制,呈現多元化、網絡化和強互動的特征。二是封閉式創新轉向開放式創新。海量個體將分布式的價值創造活動聚集到網絡空間,“眾創”“眾包”“眾扶”等創新模式持續形成。三是“大數據+大計算+大模型”的AI4S新范式有助于加快科學發現速度、推動多領域應用實踐、提高科學研究的速度和準確性,目前在生物醫學、材料等領域已取得顯著成效。
“新形勢、新背景下,我國新質生產力發展已經取得了顯著成效,全要素生產率水平持續提升,有力支撐我國經濟發展效率改善。”余曉暉表示。根據中國信通院的初步測算,2024年,我國數字技術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率貢獻達到22.5%,在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率的貢獻中占比超過五成,成為新質生產力加快形成的核心標志。
余曉暉建議,進一步加快推動數字技術創新發展,充分釋放數字技術創新對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關鍵帶動作用,為實現“十五五”良好開局打牢基礎。
加快關鍵核心數字技術攻關。一是“補短板”,聚焦產業基礎高級化,強化自主創新,著力突破數字領域關鍵基礎技術、先進基礎工藝、基礎核心零部件、基礎軟件,久久為功打破制約瓶頸。二是“鍛長板”,加強網絡通信、消費電子、自動駕駛等領域產品研發和產業化突破,加大強鏈延鏈補鏈推進力度,鞏固和提升競爭優勢。三是“樹新板”,高度重視人工智能前沿創新,加大原創性突破,充分發揮場景優勢、數據潛能和工程化能力,鞏固和提升大模型等技術產業優勢,做大“人工智能+”,推進人工智能賦能生產力提升,并推進人工智能的進一步突破。開展未來產業布局,加快6G、價值互聯網(web3.0)、衛星互聯網、未來網絡、先進計算、具身智能、低空裝備、量子信息等新技術研發,在新領域搶占先手優勢。
培育壯大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一是發揮我國信息通信業在電信運營、通信制造、消費電子、互聯網服務、人工智能創新等領域的綜合優勢和協同能力,打造全球領先的數字產業。二是鞏固提升我國數字產品研發、制造和供應鏈優勢,加快數字產品嵌入人工智能屬性,推動AI電腦/手機、具身智能等創新突破,進一步提升全球品牌力和競爭力,通過新質生產力的培育加快向價值鏈中高端升級。三是加快推進人工智能與云計算、大數據、區塊鏈等軟件和服務結合,塑造智能化數字服務的全球優勢。四是培育和支持一批具有國際引領力的生態主導性企業,鼓勵其在促進創新、增加就業和國際競爭中大顯身手;在人工智能、機器人等領域扶持和打造技術領先性創業團隊;發揮產品和服務綜合能力,結合人工智能大模型發展,推進我國數字產業“生態出海”。
深入推進產業數字化轉型。一是扎實推進制造業數字化轉型。加快數字技術在制造業大規模普及應用,實施“點、線、面”突破。“點”上,深入實施智能制造工程,分層次、系統性、規模化推進智能工廠建設,培育打造數字化轉型標桿,形成示范引領。“線”上,分行業研究形成轉型方案,研制重點行業、產業鏈數字化轉型場景圖譜及轉型要素清單,體系化培育面向場景的數字化轉型通用工具產品、解決方案和服務商,推動供需精準對接,“一鏈一策”開展重點產業鏈數字化協同改造。“面”上,推動重點集群和園區數字化轉型,加快5G、工業互聯網等規模化部署,形成園區數字化整體提升路徑,打造一批高標準數字園區,構建數據驅動的園區產業發展新體系。二是推動人工智能賦能新型工業化。推動通用大模型在工業領域部署,發展工業細分領域大模型,支持人工智能企業與制造業龍頭企業“結對子”,形成賦能聯合體,加快大模型在工業場景落地應用。三是做好中小企業轉型保障。高質量推進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試點城市建設,豐富“小、快、輕、準”的數字化轉型解決方案,以數字化提升中小企業綜合實力和核心競爭力。
強化產業數據生態體系建設。一是構建高質量行業數據集與模型庫。面向重點行業,推動龍頭企業、科研院所等產業主體共享匯聚研發、生產、應用等全鏈數據,加快構建以場景為驅動的高質量數據集與行業機理模型庫。二是推動產業數據流通利用。鼓勵行業龍頭企業、行業協會等主體聯合構建工業和產業數據空間,推動數據規模化流通利用,推動產業鏈上下游數據共享流通與融合應用,釋放數據價值潛能。三是以產業數據優勢推動人工智能創新。結合場景應用和行業機理,將產業數據資源深入融入大模型性能提升和技術迭代,推進人工智能的進一步突破,將數據潛能轉化為國家數據優勢的同時打造國家智能優勢。
數字技術作為新質生產力的核心驅動力,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產業格局、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未來,通過加快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我國將進一步釋放數字技術的創新潛能,為新質生產力的持續壯大注入強勁動力,為實現“十五五”發展目標奠定堅實基礎,助力中國在全球科技與產業競爭中占據領先地位。
來源:中國工業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