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給我國制造行業帶來前所未有的考驗——如何同時打好重點醫療防護物資保障和分區分級復工復產穩增長兩場硬仗?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經濟社會發展任務十分繁重。疫情壓不垮工信人的斗志,廣大工業企業、信息通信企業積極行動起來,千方百計復工保產、轉產擴產,充分發揮制度優勢和產業潛力,化危為機補短板、強弱項、勇創新。新冠肺炎疫情的千鈞重壓正轉化為奮起發展的澎湃動力。為記錄我國制造行業抗擊疫情扣人心弦的歷史瞬間,新華網攜手工信系統特別策劃推出《戰疫情復生產穩增長 工信系統在行動》系列報道,將在新華網、工信系統媒體同步刊發,敬請關注。
“每生產一件防護服,抗擊疫情的前方‘戰士’就多一重安全保障!”對于一線醫務和防疫人員而言,防護服就是與病毒面對面搏斗時的護身鎧甲。
疫情突如其來,病毒防不勝防,醫用防護服的需求瞬間被引爆,如同一個巨大的黑洞,吞噬著各大醫院和生產企業的庫存。正值春節,機器已經停轉,工人已經返鄉。武漢告急!湖北告急!
救人是第一目標,快是第一原則。工信部將醫用防護服的緊急保障當作抗擊疫情醫療物資保障的重中之重,采取一切可以采取的措施,創造一切可以創造的條件,調度資源,將全國數十家重點防護服生產企業納入統一管理、統一調度。截至2月22日,還有60位駐企特派員在一線督導、協助我國防護服生產企業全力復工復產、增能擴產。僅用25天,我國醫用防護服日產量就從1月28日的0.87萬件,猛增至2月22日的26.7萬件,跑出了從“緊缺、急缺”到“數量基本保障,致力質量提升”的加速度。
醫用防護服需求瞬間放大百倍
“求擴散!武漢急缺醫用防護服!”“醫護人員為了節約一件防護服,持續幾小時不能喝水……”疫情發生之初,一條又一條求助信息在媒體和朋友圈廣為散播,令人揪心。
此時此刻,武漢等疫情嚴重地區,按下了暫停鍵,我國防護服生產企業卻義無反顧地按下了快進鍵。
平常年份,國標醫用防護服年產量也不過幾十萬件。據國家藥監局統計數據顯示,在疫情發生前,具備國標醫用防護服生產資質的企業只有41家,分布在14個省份,適逢春節,許多企業都處于停工停產的狀態。而疫情暴發后,僅武漢一地醫用防護服的需求就迅速攀升至每天10萬件,是平常年份日產量的百倍。并且,這一數字還隨著確診病例的不斷攀升而滾動增加。若算上全國的需求,供需缺口之大可想而知。
“戰時作為”解防護服燃眉之急
作為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醫療物資保障組組長單位,工信部拿出“戰時狀態”,以“戰時作為”緊急協調推動醫用防護服生產企業復工復產。經過幾天的努力,每天保障運抵武漢的國標醫用防護服3萬件,歐標醫用防護服3萬件。
同時,工信部緊急派出由司局長帶隊的特派員駐守防護服生產企業,幫助他們復產擴產。駐守企業的數量很快就從前期15家,增加到50多家。
除了保障生產,如何縮短防護服從生產線到抗疫一線的時間,也是加快防護服供應的重要方式。按現行規定,醫用防護服必須經環氧乙烷滅菌后解析7-14日,經檢驗合格后才能供給醫護一線,可是,前方不能再等了!工信部、藥監局、衛健委共同推動醫用防護服輻照滅菌新工藝,把滅菌時間壓縮至1天,把處于等待狀態的物資迅速轉化成戰斗力。
在有關部門各項政策強力支持下,我國防護服生產企業全力復工復產、擴產增能。在山東,在了解到山東舒朗服裝服飾股份有限公司轉產后急缺壓條機后,駐企特派員迅速聯系工信部裝備司,從全國相關企業協調設備加緊運往生產一線。在廣東,特派工作組幫助防護服生產企業康得福24小時內解決生產資質審批等難題,找到第二條和第三條可轉產的生產線,改造完畢后防護服的日產能將再增7000件。
防護服產能擴容打造中國制造“抗疫樣本”
在工信部的組織調度下,我國防護服生產企業開始火線復產。然而,在復工之路上,現實的困難逐漸浮出水面:缺原料、缺工人怎么辦?擴能轉產生產線的前期投入怎么算?對于外貿企業而言,國家的緊急調度和商業客戶的需求如何取舍……
與時間賽跑,和困難較量!面對上述難題,防護服生產企業絞盡腦汁想辦法,產業鏈打破壁壘謀合作,通過技改、協作等方式復產轉產擴能,成為中國制造的“抗疫樣本”。大年初一,騰科寶迪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已是一片熱火朝天。面對5萬件防護服和10萬件隔離衣的生產任務,該公司從除夕就開始協調人力、原材料,快速實現“人員兩班倒,機器滿負荷”的運轉。
隨著疫情的迅速蔓延,醫療物資生產企業僅靠原有產能,顯然已經不夠,擴產轉產迫在眉睫。
“口罩是比亞迪的,防護服是依文的。”這不是玩笑,疫情當前,中國制造企業有防護服生產線的,把生產能力擴到極限;沒有生產線的,只要“沾點邊”“有可能”,就不惜一切代價改造生產線,轉產醫用防護服。
2月1日,服裝民企依文做了一個決定:停工服裝生產,改為生產防護服。在各方的支持下,這家企業僅用10個晝夜就改造了六條生產線,并完成了10萬級無菌凈化車間的改造。轉產后,依文公司每天能生產防護服5000-10000件,隔離衣10000件以上。
在防護服產業鏈中,中小企業占據大多數,如何在疫情中活下去是他們最重要的目標。然而,在疫情跟前,這些企業顧全大局、不計得失,為產業鏈上下游提供原材料的支撐。浙江百浩是一家外貿企業,其生產的覆膜布是醫用防護服的重要原料。面對可能承擔的經濟損失和信用風險,這家企業毫不猶豫地選擇暫緩外貿訂單,優先為國內生產防護服面料。現在,這家企業每天能生產20萬米覆膜布,下游企業接到這批產品后,可做成6萬件防護服。
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這場疫情阻擊戰是中國制造業的一次錘煉:在短時間內扭轉了醫用防護服的供需困局,不少企業更是實現了防護服生產流程從無到有的突破。這其中,體現的不僅是中國制造企業的速度與激情、企業家的責任與擔當、工人的敬業與奉獻,還有整個中國制造產業鏈的能力與作為——突擊復工、臨時轉產、火線擴能。這些邁過的坎、克服的難都是一次又一次的蓄勢,最終都將化作實實在在的能力,讓中國制造業形成經驗、理順流程、創新機制,走向更遠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