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6日,以“區動智造 鏈接無界”為主題的2021國際工業區塊鏈大會在線上開幕。本次大會由湖南省工業和信息化廳主辦,長沙經濟技術開發區管理委員會和工業互聯網產業聯盟承辦。
政產學研專家共話工業區塊鏈發展應用之道
來自工業區塊鏈、5G、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設備軟硬件、工業制造業、汽車新能源等各界參會人員齊聚一堂,聚焦區塊鏈技術探索與應用熱點話題,圍繞戰略布局、政策引導、前沿探索、市場風向、應用實踐等內容展開深入交流與研討,共話區塊鏈技術新發展、探索未來應用新業態、把握全球合作共贏新方向。
會上,工業和信息化部信息技術發展司司長謝少鋒表示,我們將加大工作力度,營造良好政策環境。從產品、企業、標準、人才、生態等多方面加強統籌、形成合力,深化技術應用,提升創新能力,完善產業生態,加大對地方支持力度,加快推動區塊鏈技術和產業創新發展。
中國科學院院士、國防科技大學教授王懷民表示:“中國的軟件發展這場戰役一定會成功,從而實現我們國家軟件科技和產業高水平的自立自強,在這個新興領域推動中國的發展,也輻射全球的進步。”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長、工業互聯網產業聯盟理事長余曉暉提出,工業區塊鏈在制造業發揮重要作用,區塊鏈與物聯網、大數據、隱私計算、人工智能等數字化技術的融合,將打造成為可信數字底座,拓寬區塊鏈在工業實體經濟的發展。
工業互聯網產業聯盟副理事長、樹根互聯聯合創始人、CEO賀東東表示,根鏈ROOTCHAIN區塊鏈可信產業數字化賦能平臺作為工業區塊鏈基礎服務平臺,將大幅提高生態協作和生態交易效率,這種效率提升可能會遠遠高于企業內部效率的提升。
超級賬本執行董事Daniela Barbosa則在現場帶來更多超級賬本 觀點。Daniela Barbosa表示,超級賬本不但持續推進區塊鏈技術,也持續關注行業應用,本次發布的制造業特別興趣小組,是在原垂直行業特別興趣小組,如金融貿易、資本市場、氣候、電信、供應鏈等領域基礎上的一次突破,這意味著制造業使用區塊鏈正走向成熟。由中國信通院和樹根格致選出來了兩位組長,也表示他們在制造業中使用區塊鏈的領導地位。未來期待和更多中國優秀代表達成合作,共同推進中國工業區塊鏈的進展。
湖南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總經濟師熊琛表示,希望各位企業家為湖南省區塊鏈與制造業融合發展積極建言獻策,共同為支撐打造國家重要先進制造業高地作出新的更大貢獻。長沙經開區黨工委書記、長沙縣委書記付旭明則對長沙市區塊鏈現狀及未來做了介紹,表示將全力打造以區塊鏈技術為特色的千億級數字經濟產業先導區。長沙經開區管委會主任張慶紅發言道,將以世界級產業新城三一科學城為重要的載體,著力打造千億級數字經濟產業園以及全國一流的以區塊鏈技術為特色的綜合性數字經濟產業示范區。
各位行業領袖及企業代表圍繞區塊鏈的應用與突破話題展開思想碰撞,就區塊鏈系統設計與實際業務場景的結合、區塊鏈在實體經濟上應用落地的痛點與未來、區塊鏈技術突破等核心議題進行探討,為產業未來的有序發展提供了新思維。
工業區塊鏈重磅成果指引產業落地實踐
會上,多項工業區塊鏈成果重磅發布,為區塊鏈在工業領域落地實施指明了方向。
工業互聯網產業聯盟(AII)、可信區塊鏈推進計劃(TBI)以及超級賬本(Hyperledger)聯合發布了《工業區塊鏈應用指南》,打造出一套適用于我國工業互聯網發展的“上鏈”指南,為行業發展指明方向,向全球工業區塊鏈的同行介紹中國經驗。
工業互聯網產業聯盟(AII)、可信區塊鏈推進計劃(TBI)聯合發布了《中國工業區塊鏈案例集》,本案例集涵蓋了具備較強代表性、示范性、創新性和可推廣性的案例和方案。
高德納(Gartner)發布了《工業區塊鏈:助力工業企業應用升級的新機遇》白皮書,結合區塊鏈技術在不同場景下的實際應用,深度分析行業機遇和技術實踐路徑。
《麻省理工科技評論》(MIT Technology Review)發布了《2021工業區塊鏈技術應用及趨勢報告》,圍繞工業互聯網和區塊鏈技術如何融合并進、工業區塊鏈技術及應用趨勢,洞悉創新爆點、關注行業泡沫,為重塑傳統業務,促進企業現代化改造、數字化轉型提供現實依據。
樹根格致發布了區塊鏈底層技術服務平臺——根鏈ROOTCHAIN區塊鏈可信產業數字化賦能平臺(以下簡稱ROOTCHAIN)。該平臺是由長沙市經濟技術開發區、星沙區塊鏈產業園等單位共同打造,旨在為園區內企業應用工業區塊鏈降低技術門檻和應用成本,提供可直接使用的應用或微服務,其中包含“可信存證”、“工業品防偽溯源”、“設備融資租賃平臺”、“產能融資”、“園區企業服務”等五個區塊鏈應用的典型場景。
2021年,我國區塊鏈發展不斷創新,各行業應用逐步拓展,產業規模穩步提升。展望2022年,創新應用仍然是區塊鏈發展的重要驅動力,區塊鏈與其他技術的協同將為工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開辟新賽道。2021國際工業區塊鏈大會將進一步推進區塊鏈創新驅動發展,加速技術研究和成果轉化,加快培育數字經濟新動能,為中國新型工業化建設賦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