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互聯網作為新型工業化戰略性基礎設施,自2017年以來,產學研用各方積極推進、快速發展,形成一系列新技術、新應用、新模式等。
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推動工業互聯網規模發展,為我國工業互聯網建設注入新動能,2023年2月,由工業互聯網產業聯盟組織,面向全社會廣泛征集工業互聯網成果,共征集到各類申報成果50余項,涵蓋工業互聯網基礎研究、技術創新、應用創新等多個方面。
由工業互聯網戰略咨詢專家委、工業和信息化部通信科技委工業互聯網與數字化轉型工作組、工業互聯網產業聯盟等30余位專家共同組成專家推薦委員會,經層層把關,最終7項成果入選2023工業互聯網創新成果,并于2023工業互聯網大會上正式發布。以下為7項成果展示的精彩回顧!
技術創新
01
5G TSN 網絡關鍵技術及應用驗證
終端側網關設備作為工業網絡最前沿節點,其性能與工業應用業務質量、用戶體驗息息相關。中興通訊研發了工業級的5G雙頻TSN網關SE6100,SE6100遵循了3GPP R16和TSN最新協議規范,提供多種工業現場網設備接口,支持豐富的工業協議,填補了國內同類產品空白。
牽頭單位:中興通訊股份有限公司
聯合單位:中國移動通信研究院、北京科技大學、南京南瑞繼保電氣有限公司、南京未來網絡產業
02
“蘊象”系統工程軟件(SysDeSim)
“蘊象”系統工程軟件面向復雜產品的高效需求論證和快速方案設計,構建用戶-系統-分系統-單機各層級的需求與系統模型,進行裝備工作邏輯匹配仿真和多方案權衡分析,將對接聯調試驗、實戰性驗證提前到設計初期,實現系統設計充分閉合、“一次設計即成功”。
項目單位:北京機電工程研究所
03
基于大數據的核電站
典型關鍵設備健康管理平臺
杭州安脈盛智能技術有限公司和三門核電有限公司,以提升核電站運行的安全性和經濟性為目標,面向核電站關鍵設備,研發出了一套達到國際領先水平且自主可控的核電站關鍵設備健康管理專用大數據平臺,實現了核電專用工業軟件的國產可控,避免“卡脖子”問題。該平臺結合了工業互聯網技術、工業大數據分析技術、非介入式智能傳感技術和設備故障預測與健康管理技術,實現了核電站設備的在線監督、狀態監測、性能預測、異常預警和故障診斷,幫助核電站設備由預防性維護向基于設備實際運行狀態的預測性維護轉變。
牽頭單位:杭州安脈盛智能技術有限公司
聯合單位:三門核電有限公司
04
面向控制系統的功能安全與信息安全
融合創新安全技術
該成果以保障工業互聯網企業生產運營安全為目標,在深度結合工業場景與安全需求的基礎上,提出將功能安全與信息安全有序融合的創新技術理念及實踐場景,面向工業生產控制、通信傳輸、平臺運營等應用場景,創新探索融合功能安全和信息安全的技術體系在工業互聯網領域中的實踐應用,有效解決由于功能安全與信息安全自身能力維度不夠全面而無法覆蓋完整生產運營過程的安全問題,同時進一步降低企業在人員、運維等方面的投入成本,構建工業互聯網安全新業態。
項目單位:天融信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應用創新
05
隧道智能裝備協同交互系統
本項目面向鉆爆法隧道建造過程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管理及運維需要,以全工序智能裝備為數據基礎,運用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建立了鉆爆法隧道施工環境下“多協議、可延展、低時延”的“端、邊、云、用”一體化網絡,打造了隧道智能裝備協同交互系統,將隧道圍巖、設計、施工、裝備等數字化信息在協同交互系統上集成、分析、共享,實現數據閉環管控,最終實現人-機-巖實時高效協同決策,打造資源富集、多方參與、合作共贏、協同演進的隧道智能建造生態圈。
項目單位:中國鐵建重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06
中國核電工業互聯網平臺(DHP)
中國核電工業互聯網平臺(簡稱大核源平臺)是中核武漢基于30余年核電運維領域深耕積累,以應用需求為牽引,以先進核電技術為重要抓手,推進核能產業和新一代數字技術深度融合,自主研發的集團級工業互聯網基礎設施平臺。通過“設備互聯,數據互通,知識積累,應用創新”支撐中國核電工業信息化系統開發、運維和持續升級,構建了核工業全要素、全產業鏈、全生命周期的模型庫和知識庫,形成新一代信息技術為基礎的數字化轉型技術底座,為核電廠數字化轉型打造的數據智能應用和數字孿生端到端解決方案。
項目單位:中核武漢核電運行技術股份有限公司
07
工業互聯網安全檢測評估體系實踐
中國信通院依托工業互聯網安全技術試驗與測評工信部重點實驗室,自主研制工業互聯網分類分級管理評估工具(簡稱“評估工具”)和工業互聯網測試工具(簡稱“測試工具”),為檢測評估提供規范化指引、專業化方法和測試驗證環境,助力企業提升安全防護能力。
項目單位: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