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首次將“數據”增列為一種生產要素,要求建立健全由市場評價貢獻、按貢獻決定報酬的機制,標志著以數據為關鍵要素的數字經濟進入新時代。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著力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充分發揮海量數據和豐富應用場景優勢,促進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賦能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催生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不斷做強、做優、做大我國數字經濟。
經過多年發展,以大數據為代表的新技術得到迅猛發展,并滲透到各行各業,企業信息化也快速回歸到數據的本身。企業家使用數據整合勞動力、土地、資本三種生產要素進行數字化轉型。
為了加快實體經濟數字化轉型,促進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發揮數據對企業轉型升級的重要作用,數據資產管理應運而生。工業互聯網產業聯盟組織產業界系統梳理了相關內容,展開數據資產管理系列科普活動。
Q1 什么是數據資產?
數據資產(Data Asset)是指由組織(政府機構、企事業單位等)合法擁有或控制的數據,以電子或其他方式記錄,例如文本、圖像、語音、視頻、網頁、數據庫、傳感信號等結構化或非結構化數據,可進行計量或交易,能直接或間接帶來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在組織中,并非所有的數據都構成數據資產,數據資產是能夠為組織產生價值的數據,數據資產的形成需要對數據進行主動管理并形成有效控制。
Q2 什么是數據資產管理?
數據資產管理(Data Asset Management)是指對數據資產進行規劃、控制和供給的一組活動職能,包括開發、執行和監督有關數據的計劃、政策、方案、項目、流程、方法和程序,從而控制、保護、交付和提高數據資產的價值。數據資產管理須充分融合政策、管理、業務、技術和服務,確保數據資產保值增值。
數據資產管理包含數據資源化、數據資產化兩個環節,將原始數據轉變為數據資源、數據資產,逐步提高數據的價值密度,為數據要素化奠定基礎。數據資產管理架構如圖1所示。
圖1:數據資產管理架構
數據資源化通過將原始數據轉變數據資源,使數據具備一定的潛在價值,是數據資產化的必要前提。數據資源化以提升數據質量、保障數據安全為工作目標,確保數據的準確性、一致性、時效性和完整性,推動數據內外部流通。數據資源化包括數據模型管理、數據標準管理、數據質量管理、主數據管理、數據安全管理、元數據管理、數據開發管理等活動職能。
數據資產化通過將數據資源轉變為數據資產,使數據資源的潛在價值得以充分釋放。數據資產化以擴大數據資產的應用范圍、厘清數據資產的成本與效益為工作重點,并使數據供給端與數據消費端之間形成良性反饋閉環。數據資產化主要包括數據資產流通、數據資產運營、數據價值評估等活動職能。
內容來源:《數據資產管理實踐白皮書(6.0版)》
聯系方式:馬老師 17332378374(同微信)
mawenda@caict.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