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首次將“數據”增列為一種生產要素,要求建立健全由市場評價貢獻、按貢獻決定報酬的機制,標志著以數據為關鍵要素的數字經濟進入新時代。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著力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充分發揮海量數據和豐富應用場景優勢,促進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賦能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催生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不斷做強、做優、做大我國數字經濟。
經過多年發展,以大數據為代表的新技術得到迅猛發展,并滲透到各行各業,企業信息化也快速回歸到數據的本身。企業家使用數據整合勞動力、土地、資本三種生產要素進行數字化轉型。
為了加快實體經濟數字化轉型,促進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發揮數據對企業轉型升級的重要作用,數據資產管理應運而生。工業互聯網產業聯盟組織產業界系統梳理了相關內容,展開數據資產管理系列科普活動。
Q1 什么是數據資源估值?
數據資源估值是指對一組數據集價值進行定量評估,使用方法主要包括成本法、收益法和市場法。同時考慮數據自身的特定和具體場景,對評估方法進行調整。
數據資源估值的目的和好處有很多。1)成本法估值結果指導入表,收益法和市場法估值過程作證入表;2)理清數據賦能流程、關鍵環節,用貨幣量化數據工作的成效;3)梳理數據各項成本和總體投入,有助于進行數據成本管控和優化;4)通過測算收益產出比,識別高價值數據,推動數據高效運營。
Q2 什么是數據資源入表?
數據資源入表是推動并規范相關企業執行會計準則、準確反映數據相關業務和經濟實質的重要舉措,關鍵在于合規、精準地核算與數據相關活動的財務信息,帶有很強的財務管理屬性。
數據資源估值的過程材料是入表的關鍵佐證,估值結果也是入表的重要參考。數據資源估值與數據資源入表都是對數據資源價值的衡量,雖然從方法理論層面二者沒有絕對的關系,但企業可結合自身數據管理能力現狀,有策略地運用并落地兩種思路,探索企業自身的數據資源價值管理體系。
Q3 入表數據資源分為幾種情況?
根據《暫行規定》,可入表數據資源主要分為兩種情況:一方面,企業需要針對“滿足資產定義但不滿足資產確認條件”的數據資源采取信息披露,另一方面,企業需要針對“同時滿足資產定義和資產確認條件”的數據資源開展登記入表。
其中,第二種情況難度最大,企業主要會面臨兩大難點。一是,數據資源經濟價值難識別。企業過去更側重“供數”能力的考察,而缺少對“用數”結果的評價,無法直接從經濟價值結果識別可入表的數據資源范圍。二是,數據資源精細化成本管理能力有空缺。企業過去呈現“重投資、輕管理”的態勢,未來需要企業內部逐步核清不同類型、不同領域、不同階段的數據資源投入成本,確保每類數據成本背后有依可循。
回歸數據資源入表工作背后的本質,仍是對企業自身數據應用及管理能力的考量!數據資源估值和信息披露是企業當下可率先開展的工作事項,對于成熟度相對較低的企業而言可優先夯實自身數據管理能力基礎,并以數據資源估值為起點,初探企業數據價值管理與入表工作的差距與不足。
Q4 如何開展估值工作?
數據資源估值與入表工作是一項系統性工程,需要數據部門、業務部門及財務部門多方協同開展。
數據部門可牽頭估值體系的搭建,以估值思路為牽引、估值結果為抓手,開展數據價值評價、資源估值和持續運營。
業務部門可牽頭厘清各業務板塊的數據應用賦能現狀,明確并評估數據應用對于業務發展的賦能效果,充分揭示企業數據資源的業務及經濟作用價值。
財務部門可牽頭梳理會計計量工作,結合數據資源入表政策要求、企業成本及資產管理現狀,明確入表工作執行要求、執行原則、整改思路等執行建議。
聯系方式:李雨霏 13683652571(微信同號)
liyufei@caict.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