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蔓延整個中國。這是一場前所未有的大考,在一線醫護人員與病毒交鋒的背后,社會治理和城市管理能力也在經受巨大考驗。
自2013年1月住建部公布首批90個“智慧城市”試點以來,迄今已公布了三批試點城市,數量已達290個。由于眾多城市在年度工作報告和規劃中均提出建設“智慧城市”,截至目前,我國實際上已有超過700個城市(含縣級市)提出或正在推進“智慧城市”建設。
養兵千日,用兵一時。無論是緊急上線的疫情防控服務平臺,還是社區防疫信息采集、大數據人流物流分析、遠程辦公、智能外呼,“智慧城市”諸多應用都在疫情應對中發揮出巨大作用,但其中也有一些癥結,導致未能發揮出“智慧城市”的最大效能。各地“智慧城市”建設水平、應用水平良莠不齊,全國一盤棋的脈絡并未完全打通。補短板、提效能,數字化治理能力的提升需求正倒逼“智慧城市”建設和應用提速提質。
疫情防控
“智慧城市”功不可沒
在此次疫情防控中,以5G、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技術為依托的“智慧城市”在研判決策、協調調度、監督執紀、公共服務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以研判決策為例,本次新冠肺炎具有極強的傳染性,且疫情發生在春運期間,面對巨大的傳播風險,在保證決策依據的科學性、準確性的同時,還要盡量追求決策的速度,這些都需要依靠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技術。
大數據技術可用于實時監測分析疫情動態,如跟蹤疫情暴發后高風險人群的區域分布、遷徙流向等,提高防控效果。疫情發生后,工信部很快成立疫情防控大數據專家組,運用大數據有效支撐服務疫情聯防聯控、精準施策。此外,“確診患者相同行程”查詢工具上線,根據出行日期、班次等信息進行大數據匹配,方便公眾自行查詢甄別是否曾和確診者同行,并自主進行居家隔離,降低病毒擴散風險。
人工智能在疫情阻擊戰中發揮了關鍵作用。它可用于精準檢測病毒變異情況,助力病毒疫苗和藥物研發等科研攻關,輔助病情快速檢測、智能診治,提高疫情防控效率。浙江省疾控中心通過人工智能實現了對疑似病例病毒樣本的自動化全基因組檢測分析,將原來數小時的疑似病例基因分析縮短至半小時,還有效防止了因病毒變異引發的漏檢。
此外,政府部門還能依托互聯網平臺開展醫療防疫物資的精準供需對接、高效生產、統籌調配以及回收管理;在復工復產方面,依托工業互聯網、人工智能、AR/VR等技術加快恢復制造業產能,保障供應鏈安全;利用云技術等大力推動企業上云,實現在線工作;運用大數據、區塊鏈等技術完善智慧物流體系,支持交通、物流、快遞等生產企業復工復產,保障人民日常生活。
效能發揮不充分
“智慧城市”掣肘何在?
總體而言,我國“智慧城市”在本次疫情防控中經受住了考驗,凸顯了新技術在推動提升政府管理效能、提高社會治理能力方面的關鍵作用。但某些領域、某些地方在平臺建設、互聯互通、制度保障等方面還存在短板,“智慧城市”還有更大價值尚待挖掘。
有媒體報道,有些地方在“智慧城市”建設中投資動輒以億元計,卻連“在線預訂口罩”“線上收治登記”等基礎功能都無法實現;一些宣稱“智慧城市發展領先”的地區,網上政務系統崩潰停擺,無法為民所用;有些街道社區申報疫情線索、信息填報等,用的仍是傳統的表格,且存在大量的反復填報工作,不僅效率低下,出錯率提高,也增加了潛在的接觸風險。
某些地方“智慧城市”建設力度不夠,但在很多疫情發生前就已經應用智慧平臺的地方為什么也沒有發揮出應有的作用?認真反思,問題可能出在應用功能不全、平臺運營能力不足、互聯互通存在壁壘,以及人才和機制保障不夠。
首先是應用存在缺失。目前的“智慧城市”,主要功能集中在市政管理、民生服務、交通物流以及生產制造等幾大方面。平安城市、智慧交通、環保衛士、智慧燈桿等名詞老百姓耳熟能詳,但有關醫療衛生、社區信息統計、樓宇管理等方面的應用相對較少,從而導致疫情應對中“智慧城市”在這些方面缺失。
其次,平臺運營能力不足。特別是在智慧社區平臺層面,按照規劃,社區平臺應該就社區內居民和就業人口等信息,以及駐地企事業單位、商業設施、酒店等公共服務設施做動態數據錄入和運營管理,在緊急情況發生時能夠快速有效地支撐人員排查、巡查管理、服務提供等工作。此次疫情中,很多社區在人員統計、健康情況上報等方面依然依靠傳統的入戶方式,不僅效率低下,而且準確性不能保證。
再其次,整體協調和互聯互通做得不夠。“智慧城市”包含諸多模塊,某一領域可能應用自如,但對于政府等決策部門來說,需要將各種信息和功能整合。以疫情追蹤為例,它涉及平安城市、智慧社區、應急管理、智慧出行等多個模塊。再如,社區統計到的疫情信息需要及時與醫療系統對接,以便衛生部門做好病人轉運、醫療物資調配等工作。由于模塊之間壁壘的存在,數據信息不能互聯互通,從而延緩了防控關口的前移。
最后,保障能力不足。一是人才保障,“智慧城市”不僅需要前端的開發者、中端的運營者,也需要末端的落地使用者。社區門口聚集大量人員登記信息、測量體溫的現象比比皆是,醫院物資告急而后方倉庫貨物積壓的怪象也為人詬病,說到底都是人的因素。二是制度和法律方面的保障,“智慧城市”誰來主導,誰有權接入使用,其中涉及的個人隱私、法律風險等如何監管?這些都是疫情應對中極為實際的問題。
找準發力點
讓“智慧城市”變得更實用
通過多年的實踐和此次疫情的大考,“智慧城市”建設思路逐漸成熟,那就是“將政府管理和百姓生活服務連接在一起,以問題為導向,開發功能模塊,形成以數據為基礎、以問題為導向的應用場景”。
有專家認為,面向未來,需要先做好基礎設施搭建、行業領域應用和數據的融合工作,找準重點問題解決的發力點。需要盡快補齊應用空間拓展、填補數字鴻溝、政產學研多方協同配合、制度體系保障等多方面的短板,這不僅對下一階段疫情防控工作意義重大,也有利于推動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的現代化。
首先,“智慧城市”的應用在橫向和縱向上都應快速延伸和擴展。橫向上,對于那些“智慧城市”基礎設施薄弱的地方,特別是西部一些地區,要盡快加強基礎設施和應用平臺的建設;對東部等起步較早、有一定基礎的地方,要摒棄花架子,強化實用性??v向上,數字技術應該不斷擴展深化應用領域。5G、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物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應加快部署,夯實城市治理的“硬基礎”,并以此為基礎,打通公安、交通、環保、城管、民生等各領域,打破“煙囪化”系統,進行流程再造,提高“智慧城市”效能。
其次,必須發揮政企協同的力量。一方面,要積極推進政府向數字化執政能力的轉變,構建良好的數字化發展環境。不僅要重視基礎設施投入,更要重視數據場景應用轉型,在開放共享和開發利用政府數據資源方面加大力度。另一方面,“智慧城市”服務企業具備強大的技術和人才優勢,并且對數字化應用的觸角更為靈敏,對應用場景有很多創新思考。政府應加強與企業的協同,不斷拓展數字技術在治理中的應用,提高治理效率,提升治理效能。
最后,加強數字化治理的體系和制度保障。“智慧城市”涵蓋5G、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眾多新一代信息技術,涉及社會管理的方方面面,模塊眾多,需要科學地規劃、建設、運營、維護、優化,涉及行政、市場、法律、人才等問題。要想數字技術真正發揮作用,從而幫助提升治理能力,必須加強人才培養、完善法律、優化環境,這些都需要完善的體系和制度加以保障。
總之,此次疫情應對過程反映出“智慧城市”建設方向要更加注重“實用”,在平時和關鍵時刻都有強大的服務支撐能力。“智慧城市”建設是一項長期持續的工作,完善基礎設施,打通各系統,以不斷出現的問題為導向,“智慧城市”建設將加快提質提速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