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研討會從政策背景、潛在影響以及企業應對等角度著眼,深入解讀歐盟碳邊境調節機制對我國在國際貿易和國際經濟活動中的影響。研討會由AII總體組主席李海花主持,并邀請AII需求組主席鄭治,AII雙碳工作組主席高艷麗作為聯席主持。研討會有幸邀請到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氣候變化與生態安全中心副主任唐新華,TUV南德大中華集團工業服務部高級經理張德法,聯通(廣東)產業互聯網有限公司雙碳管理運營總監王非,重慶億鏈縱橫科技有限公司市場運營總監蔡雨蒙進行主題分享并參與研討。
李海花主席首先對各位專家及在線觀眾表示感謝,并指出隨著國際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不斷推進和落實,雙碳對國際貿易和國際經濟活動的影響正在迅速深化,歐盟碳邊境調節機制的出臺及實施,將對我國出口貿易及相關行業發展等產生重大影響。
在專家分享環節,唐新華副主任以《歐盟碳邊界調節機制CBAM與國際綠色規則重塑》為題,介紹了碳邊界調整機制(CBAM)的由來、依據以及關鍵目標,分析了機制影響以及面臨的困境與挑戰。他指出CBAM的實施會在政策、貿易、資金、設施、民心等方面對我國“一帶一路”產生深刻影響,并提出我國要堅持遵循《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及其《巴黎協定》的目標和原則,基于公平合理、合作共贏的全球氣候治理體系,共同應對全球氣候大危機。
張德法經理以《解讀歐盟碳關稅機制對我國工業的潛在影響》為題,介紹了CBAM的發展進程、產業影響以及應對方法。他指出2023-2025年是CBAM的過渡期,僅要求受監管的五大行業提交碳數據但暫不征收碳稅,建議國內企業在此期間盡快落實碳減排措施,降低單位產品的碳排放,并邀請歐盟授權機構進行驗證,為應對過渡期后的監管要求做出充足準備。
王非總監以《歐盟碳邊界調節機制對企業影響淺析與應對》為題,從CBAM機制主要內容、行業影響以及國內企業的應對分析三方面展開解讀。他提出CBAM機制的落地實施,能夠推動國內行業碳排放的核算標準制定,推動企業能源結構轉型升級,以更多的綠色能源替代原有化石能源結構。同時,產業鏈上下游企業要做好應對措施,從多方面開展節能減碳工作,借助國內工業互聯網、區塊鏈等技術風口實現降本增效、節能減排。
重慶億鏈縱橫科技有限公司市場運營總監 蔡雨蒙主題分享
蔡雨蒙總監就《碳關稅機制下企業如何借助區塊鏈技術實現可持續發展》展開介紹。她指出,本次歐盟綠色新政的發布反映出降碳在全球范圍已成為亟待解決的重點問題。對國內企業而言,基于成熟的區塊鏈平臺或SaaS服務直接開始追溯自身碳數據是一個理想選擇。企業可以通過區塊鏈推動自身數字化轉型,也能夠賦能其在國際業務中建立完整生態。目前,重慶億鏈縱橫科技有限公司已在“星火·鏈網”的整體框架下孵化出專門針對雙碳全產業鏈的區塊鏈平臺,為國家部委、相關企業提供數據與技術支撐。
在開放討論環節,專家們圍繞以下問題進一步發表觀點:
問題一 歐盟現在已經要求企業評估、報告、計算產品的碳足跡成本,您認為我國企業圍繞碳足跡體系建設,應怎樣提前謀劃?
張德法經理認為,歐盟的很多企業為了實現自身的碳中和與產品的低碳化,在CBAM機制之前已經開始對其供應鏈上下游企業提出低碳和碳減排要求。他指出我國企業應參考國際上的雙碳標準盡快開展碳足跡體系建設,首先要摸清碳排放家底,基于自己的碳排放情況選擇合適的碳減排路線。同時,所有碳排放相關數據一定要通過權威機構進行核實與認證。
問題二 出口企業數字化轉型是否是當前的破局之路?企業是否可以通過利用工業互聯網、區塊鏈等新型信息技術,在低碳貿易的背景下建立新的競爭優勢?
張德法經理指出,新型信息技術可以助力企業實現碳數據的實時獲取和可靠訪問,同時,助力第三方認證機構開展對企業的精準碳評估。同時,王非總監指出,工業互聯網等服務和應用能幫助工業企業降低用人、用電水平和原材料成本,同時幫助企業降低隱性管理成本,實現高效管理。蔡雨蒙總監認為,通過區塊鏈、工業互聯網等數字化手段可以實現企業碳數據的長期有效加密,進而解決數據安全問題,真正做到數據可用而不可見。
問題三 歐盟碳邊界稅落地實施后,產業集聚區和產業園應如何提前布局?
蔡雨蒙總監指出,產業鏈和產業園區應率先開展數字化整體性布局,通過發揮園區綠色低碳產業和資源聚集化的關鍵優勢,降低單一企業的投入成本。同時,政府方、產業方可根據園區碳數據采集和監測情況輔助自身政策制定。
本次研討會在智能+IF直播間、星火鏈網、央視移動新聞、新華社現場云、一直播、虎牙直播、斗魚直播和映客直播平臺全程直播,在線觀看達到59.5萬人次。未來,AII和中國信通院將持續組織雙碳系列活動,共同探索新一代信息技術賦能節能減排的更多應用場景與可行路徑,積極推動數字化綠色化協同轉型發展,助力生態文明建設。敬請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