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 Machina Research 最新研究報告顯示,2025 年全球物聯網連接數將增長至270億個,聯網設備的指數式增長造成網絡傳輸能力及中心云處理能力捉襟見肘,同時,根據思科云指數預測,截至2021年,接入網絡的終端每年產生數據達847 ZB,作為當今時代強有力的象征之一,移動數據呈現出爆炸式的增長,這一方面來源于持續提升的移動設備數量及其性能,另一方面也歸因于不斷革新的移動應用需求。其中,增量數據呈現分散性、碎片化的特點,超過50% 的數據需要在網絡邊緣側分析、處理與存儲。云計算雖然有強大的數據處理能力,但是在面對海量的數據以及網絡帶寬帶來的阻礙時,云計算并不能實現全面的計算覆蓋。因此,傳統的數據處理模式已經無法應對數據處理及網絡傳輸的爆發式增長需求。此外,隨著工業互聯網、車聯網、AR/VR等垂直領域的蓬勃發展,帶來了大量數據傳輸或者低時延的新業務需求,需要數據就近處理和分析滿足實時性要求。因此,邊緣計算應運而生,其核心理念是將網絡、計算、存儲等多維度能力“下沉”,減少服務交付時延和帶寬占用。學術界和標準組織從技術研究角度出發認為邊緣計算是一種新的模式和一種新架構,通過應用網絡切片、容器、計算遷移、邊緣智能等新技術,實現計算與網絡的協同演進。產業界從應用需求角度出發將邊緣計算定義為一種新平臺,匯聚多維資源協同調度,就近響應需求,提高資源利用率。
總體來說,邊緣計算不僅僅是新平臺、新架構以及新模式,而是三維一體的新生態,通過在網絡邊緣側匯聚網絡、計算、存儲、應用、智能等五類資源及能力,提高服務性能(“提速”)、開放控制能力(“敏捷”),提升用戶體驗,從而激發類似于移動互聯網生態的新模式和新應用。
編制單位及編寫組成員(排名不分先后)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王哲、黃穎、胡鐘顥
華為技術有限公司:翁志強、黃還青、肖圣龍
百度智能云:韓慶、陳曉宇、吳秋材、李樂丁
亞信安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龐勇
三一集團有限公司:董明楷、王輝、楊陽
南方電網數字平臺科技(廣東)有限公司:林圳杰、賈國防
上海道客網絡科技有限公司:張紅兵、張靜
騰訊云計算(北京)有限責任公司:賈卷、劉浩、徐永太、劉海濤
天津大學、綴初網絡技術(上海)有限公司:王曉飛
中國移動通信集團有限公司研究院:張婷婷、宋雪飛、班有容
中國聯合網絡通信有限公司:劉洋、盛明哲、安崗
浪潮通信技術有限公司:王紫程、王曄彤
太極計算機股份有限公司:曹哲銘、張亞松
朗坤智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毛旭初、胡杰英、吳爽
江蘇亨通工控安全研究院有限公司:陳夏裕、郭立龍